M6米乐APP无忌影像|专访:瑞蒙德·艾普丽尔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7-17
 米乐M6官方网站网页入口瑞蒙德·艾普丽尔生于新不伦瑞克省蒙克顿市,出生后不久即随家人回到魁北克定居。20世纪70年代以来,艾普丽尔凭借其对图像叙事手法的发掘影响了魁北克乃至加拿大的摄影界。她被认为是自我叙事摄影的先驱,将自传与虚构两种手法融为一体。艾普丽尔目前任蒙特利尔肯考迪亚大学艺术创作系教授兼系主任。  我避免情感化和直线性的叙述,相反地,我采用的是支离化和杂乱性的叙述,混合节奏和轻重各方

  米乐M6官方网站网页入口瑞蒙德·艾普丽尔生于新不伦瑞克省蒙克顿市,出生后不久即随家人回到魁北克定居。20世纪70年代以来,艾普丽尔凭借其对图像叙事手法的发掘影响了魁北克乃至加拿大的摄影界。她被认为是自我叙事摄影的先驱,将自传与虚构两种手法融为一体。艾普丽尔目前任蒙特利尔肯考迪亚大学艺术创作系教授兼系主任。

  我避免情感化和直线性的叙述,相反地,我采用的是支离化和杂乱性的叙述,混合节奏和轻重各方面。我的组织过程是决定于影像本质的联想,而不是出自它们经历的含义。透过我加入的逻辑和联系,构建出全然不同的影像画面或词组。

  艾普丽尔:我父亲对摄影很感兴趣,我还很小的时候他就在地下室搞了个暗房。我还记得当时看影集和底片的情形,那些底片很吓人,因为图像都是反过来的。小时候对摄影的感情一直伴随我长大。后来我上艺术学校时,摄影还未被认可为一种正规的艺术形式,更像是一种为了平面设计和广告而生的沟通工具。当时我试图搞绘画或雕塑,但都不怎么成功,于是我决定以摄影作为我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这个决定着实令我松了口气,感觉非常好。我一直努力去做的绘画和雕塑没有任何收获,而作为兴趣的摄影却给了我很多回报和乐趣。我想我忘记了这其实早就源自我的父亲和他的暗房,我还以为是我自己做出了这个重大发现。

  我从未受过正规的摄影训练。在魁北克的艺术家画廊“白室”工作时,我结识了一些艺术家,大家互相评论彼此的作品。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搞行为艺术,也有人做视频和装置艺术,这些都对我的创作方式有所启示。我创作卧室系列时就像一种行为艺术,只不过面对的是相机,而不是公众。

  艾普丽尔:我想我的主题是我身边的那些能使我产生强烈感觉,并且能够转化为图像的种种事物。日常生活中,在我面前的许多事物都能变成图像,当这个过程发生时我就抓住机会,去拍摄,去观察,去创造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我所感兴趣的是在图像之间创造出叙事关系——图像不是最终目的,当你把图像组合在一起时会有更多的事情发生。

  所以说到题材,我身边的任何东西都是可用之材。我的拍摄对象包括静物、人像、风光、景致和游记,而且我发现照片中的人物通常身处某个景观或空间内部,从某种角度看他们处于一定的背景之中。因此,肖像照往往同空间或地理景观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我少年时期受到文学和电影的深刻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的作品中会有文学和电影的叙事感觉。但“叙事”这种词直到我上世纪70年代上艺术学校时都不是什么好词儿,那时候观念艺术和简约主义大行其道,一切叙事的或有诗意的艺术创作都是禁忌。当时的摄影全是关于社会、身份、环境变化等纪实性的,把叙事性带回到艺术创作之中是我做出的最佳决定。

  我的叙述不是讲故事的那种逻辑,而是更接近于写作。当你写作的时候,每一个字不只是在描述,还得和前后的内容互补、互相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我组合图片的方式,并非简单的线性逻辑。我不想把一切都说出来,而是保留映射和解读的空间。在我早年的作品中,图片相互呼应重叠,造成一种诗意般的感觉。

  最近我感兴趣的是记录、纪实和存档的意义——在重读的过程中,“旧”的照片里冒出了新的思考。我选择图像的出发点不在于它们是否具有某种个人的或者历史的重要意义——而是要用较为客观的角度去处理这些“旧”照片。现在我的系列作品中的照片数目较之以前越来越多了,这也是我近年来在创作上的一个变化。我作品的主题总是与我亲近的人或物有关,所以没有必要再去强调这种私人的或亲密的感觉,它很明显摆在那。我是用一种理性而有距离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影像。我不是在表达感情,尽管可能有人觉得它们很感性,但这不是我的本意。感性的东西太冗余了,我所感兴趣的只是那些零碎片断,让它们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唤起人们的直觉。

  “我避免情感化和直线性的叙述,相反地,我采用的是支离化和杂乱性的叙述,混合节奏和轻重各方面。我的组织过程是决定于影像本质的联想,而不是出自它们经历的含义。透过我加入的逻辑和联系,构建出全然不同的影像画面或词组。

  我珍惜在长期工作中萌生的慨念和愿景,多于一天复一天的作业。有时一些想持续数年的历程,它们在我的意识里慢慢的转化,再重新出现变成我的创作对象。”

  艾普丽尔:在理想状态下我没有创作计划,经常是漫不经心地对某个主题或某个想法有了兴趣。但也并非总是这样,比如办展览时工作很紧张,我会预先分配好工作时间,对发生的事情反应更敏锐。我说的理想状态更多地出现在夏天去旅行的时候,不用每天回复邮件、买杂货、工作等做那些琐碎的事情,只是拍拍照片,看看效果,然后用它们创作。要是有遗漏的就再补拍一些。有时我也翻翻以前的作品,看是否有图片能让我找到新感觉,有的话就把它们打印出来,为下一步的创作方向提供参考。

  拍摄时我基本不做准备,也不用影棚,偶尔会用到三脚架。我一般就同一个情景拍上好几张,但我相信第一张通常是最好的,因为第一张才是事情自然发生的时间,之后你刻意想让事情发生已经不现实了。有些人会反复拍到满意为止,但我对到手的照片总是很满意,万一不满意我干脆就不用。这些年来我的创作方式可能已有所改变,但我仍然最喜欢创作初始阶段拍出的第一张照片。

  我也常把自己当做模特和主题拍摄自画像。这种情况下必须设置好相机,因为无法看到自己,还必须用定时器做提示。这就像是谜一样——你不知道拍出来结果怎样,甚至不知道你是否在取景框里或是处于构图的哪个位置上。

  艾普丽尔:知识含量是好照片的重要因素,对我来说摄影和知识紧密相连。纪实摄影的有趣之处在于我能从中学习和整合某些东西,而关于日常生活的摄影则能令我近距离地观察生活,并由此反思自己看待周围事物的方式。当然,美和时间感也是很重要的。时间感让我意识到这些事物是存在的,但它们被搁置起来了。时间的停滞很有趣,时间本身被压缩了,但图片会存活很久。这正是我在照片中寻求的东西。

  我不喜欢容量太大的照片。我喜欢会呼吸的照片,寻找开放感和受到邀请的感觉,希望能有我参与其中的空间。如果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也都完成了,你就无法真正走入图像里面。有些人的作品很美,难度很高,但却无法引领你去感悟的东西,因为图像里的一切都过于明了。

  当我想选取某张照片进行创作时,很难说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有时就是常规的理由,比如灰色和黑色的搭配,某种线条感或过滤感吸引了我。我喜欢图中有图的照片。这就是我的模式,或许是与生俱来的。

  艾普丽尔:我觉得观众能很好地理解我的作品内容,不明白的可能是为何我把如此平庸的图像放得这么大,为何这样的照片能在美术馆展出。但如果联系我的创作过程,大部分人就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一点。有时人们会把形式和主题混为一谈,比如我拍张我的母亲的照片,你拍张你的母亲的照片,但这两张照片未必是在说同一件事或者有着同一个目的。照片背后往往有它的观念,这个不太容易理解。

  “当我工作的时候,我从不会在脑中定下项目。我不允许自己作任何的思考。我拒绝做计划。我宁愿让新的事物入侵我的思维,期待着一些能对我生活的污染。我在笔记本记下无关的故事,我宁愿去听,特别留意那些我爱的人说的话,我为天花板上的裂缝冥想。我保持着距离去观察生活。我慢慢的‘储蓄’我的素材,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们将表明我应该做什么。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积累,我将影像细心研究,组织和分类。逐渐形成了一些摄影的叙述 。

  艾普丽尔:我觉得摄影很,是一种平易近人的艺术形式,因为每个人都能拍照片。它也有不太“艺术”的一面——可以被当作一种语言,用在许多用途上,好比写作一样,你可以用它写日记、写散文或是写小说。

  摄影的构思过程至关重要。绘画是一种行动上的创作,你和素材一起工作,绘画行为本身会将你带至某种境界,往往令你不知不觉就入了神。雕塑也是对有形之物的创作。摄影则是精神创作,要凭着直觉做事。你的作品是一系列决定的结果——你可以拍大或拍小,挂在墙上或放在书里,每一个决定对最终结果都会产生影响。这便造就了瞬间抓拍的照片和在墙上展示的艺术作品的区别。你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摄影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是一种技术语言,摄影家得和这种技术及其行业的发展相呼应,而这种发展变化从未间断。你若是个画家,就不会遇到这种问题,因为你总有颜料和画笔用。但若是摄影家没有胶卷,就得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以适应现状。所以,换个角度思考,摄影也是种的媒介,你得用不同的方式和技术表达相同的想法,这并不容易。

  “在我的影像还没成为系列的一部分以前,它们只是存在样本里,一堆堆的小照片都被收藏在小盒子里。通过相关的题材和重复的人物面孔,他们都包含着引发灵感的血缘关系。这些支离但又贯通的联系为作品开放了各种自由和不同的解释和鉴别。任何试图特定的和更具体的处理只会控制理解,以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我对此并不特别感兴趣。我想建设的是一个更大的氛围和空间,而不是去被理解。

  艾普丽尔:我说过摄影有许多种用途,商业是其中之一。我自己没做过商业摄影,平时可能会帮朋友一些小忙,比如制作邀请函、拍肖像照等等。许多摄影艺术家得靠商业摄影为生。我不做商业摄影,但我教书,这是我养家糊口的方式。

  艾普丽尔:我喜欢观鸟,做瑜伽,出去旅行。旅行大多因为工作原因,我常收到来自各地的邀请。夏天的时候我会回到孩童时代的家乡狼河,需要从蒙特利尔开上4个半小时的路程。我母亲住在那里,我夏天会去那儿呆上5到6周。

  “摄影的构思过程至关重要。绘画是一种行动上的创作,你和素材一起工作,绘画行为本身会将你带至某种境界,往往令你不知不觉就入了神。雕塑也是对有形之物的创作。摄影则是精神创作,要凭着直觉做事。你的作品是一系列决定的结果——你可以拍大或拍小,挂在墙上或放在书里,每一个决定对最终结果都会产生影响。这便造就了瞬间抓拍的照片和在墙上展示的艺术作品的区别。你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艾普丽尔 :我在北京市区待过一段时间,去了798艺术区和一些艺术家聚集地。比起艺术作品,我对那些建筑的印象更为深刻。那里的出版业也在发展,艺术书藉都印得精美而名贵。我的向导还带我去了中央美术学院,校园里有六栋建筑,很宏伟,据悉每年有10000名学生想报考那里。但总的来说我了解不多,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再回去多看一看这个国家。

  图文转载自《前线——国际摄影艺术家访谈》编著 (加)谭浩、 策划编辑 曲扬毅, 现代出版社 , 2011.7